中希网

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

发表于 2016-07-06 10:00:58
浏览: 1282

1.贫血 :

     lgG抗-D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后,凝集、破坏胎儿Rh阳性红细胞,造成程度不一的胎儿宫内溶血性贫血,若出生后继续溶血,贫血可进行性加重。Rh溶血者,一般贫血出现早且重,因抗-D抗体可在患儿体内持续存在1~2月,故可导致晚期贫血。贫血严重者可引起胎儿缺氧、心衰、胎死宫内。

2.胎儿水肿:

     因严重溶血、代偿性髓外造血、肝内循环阻塞、肝细胞坏死,胎儿出现低蛋白血症及全身水肿,出现腹水、胸腔及心包积液。主要见于Rh溶血,引起早产、胸腔积液、腹水、心包积液等。

3.肝脾肿大:

     贫血刺激髓外造血,重症患儿明显肝脾肿大。贫血导致胎儿时期的造血器官肝脏和脾脏代偿性增大。

4.黄疸:

     红细胞被破坏后产生游离胆红素致皮肤粘膜黄染。Rh(D)新生儿溶血病患儿黄疸出现早,进展快。Rh溶血时大多在24小时内出现黄疸,较生理性黄疸发生早且重。生后3~4天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达峰值,常超过340μmol/L。

5.核黄疸:

     临床表现为黄疸进行性加重、嗜睡、喂养困难、肌张力改变、角弓反张等。指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脑组织的病理性损害,又称胆红素脑病。

6.出血倾向:

     重症Rh(D)新生儿溶血病患儿,因毛细血管缺氧性损害、血小板减少,少数可出现DIC,死前常并发颅内出血和肺出血。

评论
共条0记录,共0页,当前第0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