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蒙

“热血战士”赖嘉河的双城生活

发表于 2014-11-05 14:00:00
浏览: 1665

“热血战士”赖嘉河的双城生活 
谢敏 贾玉川 蓝军 吴晨 
 
 
赖嘉河回到曾下乡过的高埔岗农场,看到原来所住的宿舍依然存在,不禁感慨万分。
 
 
撇开“热血战士”的标签不谈,赖嘉河的特别之处并不多,和多数深圳人差不多:年轻时,迫不及待离开贫困的家乡,到大城市闯荡;随着年岁渐增,愈加频繁地回老家。赖嘉河的父亲是梅县人,母亲是台山人,上世纪50年代,两人大学毕业均被分配到河源工作,往后便是一生一世。赖嘉河年轻时,为了更好前景离开河源来深圳闯荡。如今,赖嘉河的女儿求学异国,这样一来,深圳变故乡了。

1 “无偿献血传教士”回河源

10月31日上午,晶报回故乡第六站启程,跟随赖嘉河回河源。赖嘉河的名字是爷爷取的,嘉代表祖籍梅县(梅县在清朝时称嘉应州),河代表河源,故土情结,从赖嘉河出生起,便打上了烙印。

河源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,距深圳200公里,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,三面环水。一路上,除了介绍河源,赖嘉河的话题,离不开“无偿献血”,1998年第一次无偿献血后,献血与宣传无偿献血,便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,至今,他总献血次数已超过200次。

此外,赖嘉河还成为深圳宣传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的骨干成员,对于宣传献血,他乐此不疲,许多人在他的影响下,加入了无偿献血队伍。如今,深圳无偿献血志愿者已达2200人。

2013年10月27日,广州血液中心血库告急,知情后,赖嘉河带领深圳志愿服务队一行二十多人,乘大巴赶往广州献血,支援当地医务治疗工作。类似的献血活动,赖嘉河组织过多次,广州、河源是他宣传无偿献血最多的地方。

赖嘉河关于献血的故事,曾多次被各个媒体报道,“热血战士”等称号逐渐成为贴在他身上的标签,为此,他也收获了不少荣誉。卫生部、红十字总会、解放军总后勤卫生部在2012年联合授予赖嘉河“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”,其他荣誉更是数不胜数。

多次被媒体报道后,赖嘉河也遭受了不少非议。有一些人说他爱出风头,说他爱慕虚荣。“其实我都无所谓啦,随别人去说,反正自己没私心的。只要能宣传无偿献血宣传公益,我以后还是会这样做的。”赖嘉河说。

如今,深圳血液中心每年接受的无偿献血量,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全市的用血需求,赖嘉河希望河源的献血量也能像深圳一样实现自给自足。

在中国,最先倡导无偿献血的城市就是深圳。而且,是以人大立法来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,并且由《深圳市无偿献血条例》直接推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》的出台。

2 拍一张照片,改变了一生

人生最神奇之处或许就在于,一个细小的举动,在过后回忆起来,会觉得是改变一生的契机。

1984年,赖嘉河还在河源卫生防疫站工作,负责通讯宣传工作,因此,平时也会接触一些照相器材。

“在《南方日报》上看到了一个五四青年摄影比赛,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了。”赖嘉河回忆,当年,给报社寄照片要把相片洗出来,再邮寄过去。

结果,赖嘉河获得此次比赛一等奖,获奖作品为“决心”。照片是他在一次烈士陵园纪念活动中,拍下两位共青团员参加完纪念活动,当场写下“决心”书。

更让赖嘉河意外的是,因为作品获一等奖,广东省健康教育研究所想将其借调到广州工作。

“那时候非常开心,有机会去广州,是很光荣的一件事,河源那时还很落后,自己又年轻嘛,巴不得早点离开这里。”赖嘉河说,得知有机会去广州,他几乎没有任何一点犹豫。

临别那天,父母和妹妹将其送到车站。那时的车站还很破旧,汽车驶过,整个路面都扬起很厚的灰尘,在这灰尘里,赖嘉河第一次告别父母,离开河源,一路颠簸了五六个小时,赖嘉河到了广州。

在广州工作的日子,赖嘉河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“想家”,他开始不断给家人写信,后来,还买了很多IC卡,在公共电话亭给家里打电话。

从1984年到1992年,赖嘉河在广州呆了8年,也成了家,一次机遇,两人在1992年,一起到了深圳。那一年,邓小平再次到南方视察,来到深圳,那一年,深圳充满生机。

“到处是工地,到处都是很厚的灰,但和广州不一样,我能感觉到更有希望。”赖嘉河说。

3 走过千山万水,家乡山水最美

近年来,深圳在飞速发展,赖嘉河的老家河源也在逐渐进步,深圳前往河源的高速公路也越来越多,这样,赖嘉河回河源的次数逐渐多了起来。河源先后撤县建市,几年前,河源市成为深圳市对口帮扶市。

“一年都回十几次,两个多小时车程,很方便。”赖嘉河说。

饭桌上每上一道菜,赖嘉河都会介绍,“鱼是万绿湖的鱼,很鲜的,深圳吃不到的哦。”赖嘉河一口广东味普通话,“酿豆腐好,我们这边正宗客家酿豆腐,做法有好多种,味道绝对好,青菜的味道也比深圳的好些。”

饭后不久,赖嘉河便邀了几个朋友,一起到新丰江水库游泳,水库岸边都是石头,中间水深处达几十米,岸边几米深的水都清澈见底。

下水后,54岁的赖嘉河,俨然成了一个小孩,跳水、跟其他人打水仗,他兴奋得像个小孩子。在这里,有太多他儿时的记忆,也承载了太多河源人美好与痛苦的记忆。

在水边长大的孩子,从小便无师自通地学会两种技能:钓鱼和游泳。和许多小孩一样,赖嘉河学会游泳的过程中,也有过“差点淹死”的经历。

“刚开始都是‘狗刨式’,游着游着就游不动了,感觉自己在往下面沉,迷迷糊糊中,喝了几口水后,被大人提了起来。”赖嘉河回忆,在这样呛过几次水后,游泳技术才达到自救的水平。

赖嘉河记得,很小的时候,河源人都是把江里的水当作饮用水,每天用桶子担水。一天,赖嘉河的奶奶去河里担水,结果失足落入水中,至此再也没有找到……提起最疼爱自己的奶奶,赖嘉河眼眶湿了。

4 知青岁月,有肥肉吃的日子才完美

11月1日上午,赖嘉河提出:“我以前在这里下乡做知青,想去看看,不知道以前生产队的房子还在不在。”

汽车经过了几百米狭窄的山路后,到了赖嘉河知青时代呆过的地方——高埔岗农场2分队,他没有想到,这么多年了,农场的老房子还在,只是,由于年久失修,房子已经没人住了,变成了养猪场。

“这里曾经住了200多人,我就住在最靠近路边的那间房。”赖指着一间矮小破旧的房子说。

此行还偶遇了养猪场的负责人,曾经也是农场生产队队长的王福财,“房子可能不久后就要拆了,现在这里养了40多头猪。”

屋门口,一棵巨大的樟树,需要两个人才能围住,赖嘉河摸了摸这棵树,“那时,这棵树很小很小的。”

1976年到1979年,赖嘉河在高埔岗农场当了三年知青。“那时的想法很简单,扎根农村,建设农村,每天不停劳动,种茶叶、砖厂劳动、搞基建,也不觉得累,我记得,我曾经一顿饭吃了一斤二两米饭,足足三大碗,那时候,一个月能吃几顿肉,要是能被分到肥肉,是最开心的了,都想吃肥肉,其次才是瘦肉,换到如今,肥肉已经没有人吃了吧。”

还有一个场景,被赖反复提及。那时候,不少知青家都在河源县城,离农场十几公里,大家经常结伴去农场。在那个年代,货车可能是路上最多的车了,于是,一群知青就盘算着,要年轻漂亮的女知青到路边拦货车,其他人就分散站开或躲起来。一旦货车司机看到漂亮女知青停了车,一群知青就冲上来,往车上爬,大家用这种方法,多次搭到了顺风车。

“哈哈哈,那时候真有意思,好多司机都上过当。”赖嘉河笑着说。

5 用深圳观念影响家乡公益事业发展

“这个人啦,对公益事业真是热心,献血什么的先不说,我跟他走在路上,我都会看到他一路撕街边的牛皮癣广告。平时,他上班,离家里四五公里路程,他来回都是走路,办公室十几层楼高,他从来都是爬楼梯,基本不乘电梯。”前深圳血站站长、赖嘉河好友杨春生介绍,在他眼里,赖嘉河是个“真好人”,简单、善良,做公益没什么私心。

事实上,早在9年前,赖嘉河就开始带人到河源,做无偿献血的宣传。

2004年,在电视上看到河源无偿献血量只能满足用量的四分之一,赖嘉河就萌生想法,2005年,他拉了一车30余人,到河源做无偿献血的宣传,当天就影响了13个河源人献血。事情经当地媒体报道后,无偿献血的人越来越多,至今,赖嘉河已经在河源组织了5次活动,宣传无偿献血。

在河源工作生活的李胜军是一名医生,也是河源志工队成员,他跟赖嘉河在2005年的献血活动中结识。“他是个热心人,一心想做好事,想帮助更多人,河源这边有什么公益活动,一个电话,只要抽得了身,他都会过来。”李胜军评价赖嘉河。

如今,河源市的无偿献血量已得到好转,机采血小板已经完全能满足临床需求。

此次回故乡,赖嘉河先后跟河源志工队去了敬老院、播放社区公益露天电影,到大学分享交流等。

“深圳在这些方面做得这么好,能够把这些观念带回家乡,我觉得挺好的,很开心。”赖嘉河说,以后,他仍将努力推动河源无偿献血等公益事业。

(本期“回故乡”活动得到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。)

晶报回故乡特派河源记者 谢敏/文 贾玉川 蓝军 吴晨/图

评论
共条0记录,共0页,当前第0页